绽放在腐叶中的幽灵:中华白玉簪
中华白玉簪
Corsiopsis chinensis D. X. Zhang, R. M. K. Saunders & C. M. Hu
( 绝 灭 EX)
为白玉簪科白玉簪属的多年生腐生植物,中国特有种,仅产于中国广东省封开县,生长于密林中腐殖土上。该种于1999年发表,模式标本于1974年采自广东封开县,仅有1份。此后近40年间,相关专家数次前往该地区调查,均未发现野外活体,目前模式产地生境已经全被破坏,因此 2013 年被《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评估为绝灭等级(EX)。该种作为白玉簪科在中国唯一的代表种,若能重新发现必将是一件震惊植物学界的事件。

中华白玉簪 Corsiopsis chinensis D. X. Zhang, R. M. K. Saunders & C. M. Hu
【仿自 Systematic Botany 24 (3): 311 ~ 314,1999. 余峰绘图】
1.雌花全株,2.雄花后唇瓣脱落,显示两个侧生萼片,三个花瓣和雄蕊的相对位置,3.离生雄蕊,具有顶端药隔延伸,4.子房横切面,5.雌花具后唇瓣去除,显示两个侧封的相对位置,三个花瓣和合生柱头。
形态特征
全株白色。根状茎椭圆形至倒卵状,长1.2~1.5厘米,宽0.5厘米;茎单生,直立,长5~6厘米。叶膜质,卵状三角形,鞘状,抱茎,多脉,先端尖,长0.4~0.7厘米。花单生;苞片对生,卵状三角形,形状大小与叶略似;花单性,花被白色,两轮,外轮具一中萼片及2枚侧萼片;中萼片椭圆形,囊状,直立,长1.2~1.4 厘米,宽约1厘米,基部不具胼胝质;2枚侧萼片及3枚内轮花被片(花瓣)线形,下垂,长4.5~6厘米;雄花具2轮6枚雄蕊,花丝短,丝状,长约50毫米,花药外向,纵裂,药隔具一顶生钝圆状附属体;雌花具3个愈合的柱头,无花柱,子房长约0.5厘米,一室,侧膜胎座3;胚珠多数。
发现之旅:旧标本中的惊人发现
中华白玉簪的发现颇具传奇色彩。1974年,它被采集于广东省封开县,标本尘封二十余年后,由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张奠湘研究员重新发现,鉴定为白玉簪科(Corsiaceae)植物,并且是中国特有种。这也是全亚洲首次发现白玉簪科植物。





张典湘等人发表中华白玉簪发表文章
(引自Systematic Botany (1999), 24(3): pp. 311-314
白玉簪科被称为“美丽腐草”,此前,这类重要的腐生植物仅分布于新几内亚岛及南美洲地区。张奠湘以中华白玉簪为模式种,建立了单种属:白玉簪属(Corsiopsis),并于2000年在《植物分类学报》38 卷第6期发表论文《〈中国植物志〉增补:白玉簪科》。




张典湘发表的《〈中国植物志〉增补:白玉簪科》。
《植物分类学报》38 卷第6期
2010年,中华白玉簪被收录于 Flora of China 第23卷白玉簪科。至此,白玉簪科有3属,29种,分别是蜘蛛花属(Arachnitis)、美丽腐草属(Corsia)和白玉簪属(Corsiopsis),分布于亚洲东部、大洋洲、南美洲、太平洋岛屿,其中,在中国分布于广东封开县。


蜘蛛花属Arachnitis (引自网络)

美丽腐草属 Corsia (引自网络)
白玉簪属与其他两个属的明显区别在于:根状茎直立,茎单生,雌雄异株,无花柱。中华白玉簪为腐生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只能依赖于与根系共生的真菌提供能量。目前,人工环境条件下还无法模拟这么复杂的真菌共生体系,除了很少一部分腐生兰外,大多数腐生植物无法人工栽培。
中华白玉簪纤细柔弱,如森林中时隐时现的精灵,很难寻觅其身影。正因如此,人们对它的认知十分有限,直至现在,除了张奠湘研究员发现的模式标本外,尚无人在野外发现中华白玉簪的踪迹。尽管如此 , 白玉簪科的发现仍为生物区系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
研究名人:白玉簪科的创建者贝卡里

奥多亚多·贝卡里
Odoardo Beccari(1843-1920)(引自网络)
奥多亚多-贝卡里出生于意大利佛罗伦萨,幼年便成为孤儿,但他坚强好学,在博洛尼亚大学完成了学业,毕业后到英国邱园学习,幸运地遇到了三位生物学巨人:查尔斯·达尔文,威廉·胡克与约瑟夫·胡克。更加幸运的是,他还遇到了马来西亚沙捞越王公詹姆斯·布洛克爵士,为自己前往马来西亚研究植物提供了宝贵机会。1865~1868 年,贝卡里在沙捞越(现马来西亚砂拉越州)、文莱、印度尼西亚和巴布亚新几内亚进行生物学研究,这些地区也是世界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泰坦魔芋Amorphophallus titanum (引自网络)
在此期间,贝卡里发现了许多新物种,其中就包括罕见的白玉簪科腐生植物。此外,贝卡里不仅是多种棕榈科植物的发现者,还是世界上首个发现泰坦魔芋的人。1869年,贝卡里创办了《新意大利植物学杂志》,1878 年他担任佛罗伦萨植物园园长。如今,贝卡里的植物收藏多数保存于佛罗伦萨大学。
所属类群:奇特的腐生植物
中华白玉簪为腐生植物,这类植物不含叶绿体,它们必须找到动植物残体,分泌化学物质将其溶解,再吸收可溶性有机物作为能量。目前全世界已知腐生植物有400多种,分属于 11 个科 87个属。中国有腐生植物 70 多种,主要分布在兰科、鹿蹄草科、水玉簪科、百合科、霉草科、白玉簪科等。

天麻 Gastrodia elata (孙英宝绘图)
最为人熟知的腐生植物是兰科药用植物天麻(Gastrodia elata Bl.),其根系具有消化细胞,能释放溶酶体小泡,用它们杀死并消化土壤中的蜜环菌,然后通过内吞管和内吞泡吸收蜜环菌降解后的可溶性有机大分子物质作为自己的营养。其摄取能量的过程,近似于动物捕猎。猪笼草、捕蝇草等食虫植物,通过分解昆虫残体以吸收能量,也属于泛腐生植物类群。大部分腐生植物选择与真菌共生,生活在暖热潮湿的林下腐叶层,与真菌一起构成森林的分解系统,具体的生态功能、习性特点以及与真菌的共生关系,还有待深入研究。

中华白玉簪 Corsiopsis chinensis D. X. Zhang, R. M. K. Saunders & C. M. H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