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自石豆兰 Bulbophyllum yunnanense Rolfe
( 地 区绝 灭 RE)
为兰科、石豆兰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产于中国云南东南部,不丹和尼泊尔也有分布,生长于海拔1900~2900米的山谷岩石上。该种于1903年发表,模式标本于1895年采自云南蒙自,此后直到1981年才再次在云南石屏县采集到标本,此外再无其他信息,因此2013年被《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评估为地区绝灭等级(RE)。

蒙自石豆兰 Bulbophyllum yunnanense Rolfe(孙英宝绘图)
1.植株,2. 花,3. 中萼片花瓣,侧萼片和唇瓣,4. 唇瓣正、背面,5. 带有花梗连同子房、蕊柱和唇瓣,6. 药帽正、背面,7.花药与粘盘,8. 花粉块侧面。
【仿自 Flora of China Vol. 25: 406-408. Figure 532】
形态特征
根状茎匍匐生根。假鳞茎在根状茎上斜立,彼此靠近,狭卵形,顶生1枚叶。叶质地厚,椭圆状长圆形,先端近钝尖,基部收窄为短柄。花葶从假鳞茎基部抽出,细圆柱形;花序柄极短,顶生1~2 朵花;花苞片膜质,卵状长圆形,先端锐尖;花稍下垂;中萼片卵形,先端钝;侧萼片卵状三角形,与中萼片等长,较宽,基部贴生在蕊柱足上而形成宽钝的萼囊,先端近钝尖,具6~7 条脉;花瓣椭圆形,先端圆形,边缘疏生细齿,具6~7条脉;唇瓣直立,卵状长圆形,基部与蕊柱足末端连接而形成活动关节,两侧边缘从基部至先端具疣状突起,先端钝并且稍向外弯,唇盘无褶片;蕊柱翅在蕊柱基部稍向前伸展呈半月形;蕊柱齿短、近截形;药帽长圆形,前端收窄为狭长的尖头。
发现之旅:从海外采集到杳无踪迹
1895年,英国植物爱好者威廉·汉考克(William Hancock,1847~1914)来到中国海关任职,常常利用有限的业余时间到云南省东南部的蒙自山区寻找植物,但因时间有限,通常收获不大。有一次,他登上一座名为“大黑岩”的山峰,在一条石缝中发现了一种从未见过的兰花,株型非常小巧,每个假鳞茎上只有1片叶子,但假鳞茎饱满而健壮,花朵小巧而精致,如油画般色彩鲜明。汉考克如获至宝,立刻采集标本并寄回英国。

长足石豆兰 Bulbophyllum pectinatum Finet (引自网络)
此后不久,声誉卓著的植物学家奥古斯丁·亨利也来到蒙自,同样采到了这种美丽的兰花并寄回英国。根据他们采集到的标本,邱园兰花专家罗伯特·罗夫(Robert Allen Rolfe,1855~1921)于1903年正式将其发表并命名为Bulbophyllum yunnanense,即蒙自石豆兰。它与同属植物长足石豆兰(Bulbophyllum pectinatum Finet)外形颇为相近,主要区别在于蒙自石豆兰的花瓣先端圆形,边缘具细齿;唇瓣基部无胼胝体,先端不下弯,两侧边缘具疣状突起,蕊柱足较短。
蒙自石豆兰的种群数量极少,正式发现记录只有3次。除了以上两次,1981年,中国兰科植物专家吉占和在云南石屏县冒合公社银柱塘大队也发现了蒙自石豆兰,此后再无任何信息。2013年,蒙自石豆兰被评估为地区绝灭等级(RE)。石豆兰属植物自古便用作药用植物,这可能是蒙自石豆兰消亡的重要原因。
研究名人:中国植物通奥古斯丁·亨利
蒙自石豆兰的采集者之一奥古斯丁·亨利(Augustine Henry,1857-7-2~1930-3-23)是英国著名植物学家与汉学家,因研究中国植物获得极高赞誉。植物学家约翰·贝桑曾评价他 :“今天,世界上所有温带地区的花园里都种满了美丽的树木和开花的灌木,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已故的亨利教授以及他开创性的工作。”亨利出生于苏格兰,最初学习医学,于1881年进入上海海关总署担任医疗助理。第二年,亨利被派往湖北省宜昌市海关,同时开始研究中草药植物。这正如其所愿,他收集了大量植物、种子和标本寄回英国,受到植物界的瞩目。此后,他又被派往四川、云南思茅、云南蒙自、台湾等地工作,开启了植物采集之旅。亨利总共为邱园采集了约150000份标本和种子,500份植物样本,英国植物学家从中发现了25个新属和500个新种,亨利由此名声大噪。

大不列颠和爱尔兰的树木志
(The Trees of Great Britain and Ireland,1906~1913)
(引自网络)
1900年,43岁的亨利前往法国国家森林学院学习,逐渐成为优秀的树木学家。他与亨利·约翰·艾尔维斯(Henry John Elwes)共同撰写了《大不列颠和爱尔兰的树木志》(The Trees of Great Britain and Ireland,1906~1913)(共七卷),并设计了一个基于树叶、嫩枝和嫩芽位置的识别系统,帮助人们在无花时辨认树木。1907~1913年,亨利担任剑桥大学林学系主任。
所属类群:古老的中药良材——石豆兰属植物

小眼睛蛇石豆兰 Bulbophyllum falcatum (引自网络)
蒙自石豆兰为石豆兰属(Bulbophyllum)植物,本属植物体内含有丰富的菲类和联苄类化合物,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中国常作民间药用的约 14 种,以全草或假鳞茎晒干入药,有时也服用鲜草。石豆兰属植物的药用价值很早已见记载,但易与其他植物混淆。其与石斛相混, 大约可追溯到《唐本草》中。据苏恭记载:“作干石斛,⋯⋯今荆襄及汉中、江左又有二种,一者(种)似大麦,累累相连,头生一叶,而性冷,名麦斛;一种(茎或假鳞茎)大如雀髀,名雀髀斛,⋯⋯如麦斛,叶在茎端⋯⋯。”据李恒等在《新华本草纲要》中考证,认为《唐本草》中所指麦斛即清代吴其《植物名实图考》中记载的石豆兰,并判断,据《唐本草》的描述,麦斛与雀髀斛可能均是石豆兰亚族中的石豆兰属、短瓣豆属(Monomeria)及大苞兰属(Sunipia)植物。

短瓣豆属 短瓣兰 Monomeria barbata (引自网络)
大多数中草药需要进行严谨的医学研究和实验才能提取具有药用价值的有效成分,但过度的采挖会导致物种的濒危或灭绝,影响生态环境,合理利用资源应是人类时刻谨记之事。

蒙自石豆兰 Bulbophyllum yunnanense Rol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