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灭绝与再发现植物之——倒心叶野木瓜(166)》
消失在山野的佳果:倒心叶野木瓜
(绝灭 EX)
倒心叶野木瓜 Stauntonia obcordatilimba C. Y. Wu & S. H. Huang
是木通科野木瓜属木质藤本,中国特有种,产于云南东南部,生长于热带常绿林中,海拔 1000米。该种于1979年发表,模式标本于1940年采自云南富宁,该种至今仅有模式标本,尽管相关专家在20世纪80至90年代曾经专门到模式产地进行寻找,但未能发现野外活体,而原生境森林植被已经被破坏殆尽,因此2013年被《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评估为绝灭等级(EX)。

倒心叶野木瓜 Stauntonia obcordatilimba C. Y. Wu & S. H. Huang
【孙英宝绘图,根据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标本号 00664831】
1. 花枝一段, 2. 雄花, 3. 雄蕊。
形态特征
茎纤细,有线纹。掌状复叶有小叶3-5 片;小叶革质,倒卵状圆形,有时阔椭圆形,大小变化极大,先端圆、微凹至倒心形,基部阔楔形或近圆形,边缘增厚,上面有光泽,下面苍白色;小叶柄较纤细,长约1厘米。花雌雄同株同序,数朵组成簇生于叶腋的总状花序;总花梗和花梗均极纤细,花序基部具数枚阔卵形的苞片。雄花黄绿色;萼片 6,外轮3片披针形,先端长渐尖,较薄,两面平滑,内轮3片较狭;花瓣缺;雄蕊较萼片短一半,花丝合生几达顶端,长约9毫米,药隔突出所成之角状附属体长约2毫米,退化心皮3,很小。雌花:萼片与雄花的相似但较阔,心皮3,卵状柱形,基部有6枚长约1.5毫米的退化雄蕊。
发现之旅:从似曾相识到科学定名
1940年,植物采集家王启无进入云南省富宁县,在海拔1000米的密林中看到了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植物,一种柔韧的木质藤本静静地攀缘在树梢,纤柔的黄绿色花朵开满枝头,如散漫在林间的星斗。询问当地居民后得知,它能结出土豆般大小的果实,常被部分少数民族当成草药,是云南极为常见的野木瓜。
野木瓜最典型的特点是叶片。几片狭长的小叶聚在一起,组成酷似手掌的掌状复叶,因此又被称为鸭脚莲、五爪金龙或七叶莲。但王启无发现的这种“野木瓜”却非常奇怪,叶片虽然也是掌状,但每片小叶又宽又圆,叶尖还微微凹陷,形成奇特的倒心形。这种由倒心形小叶组成掌状复叶的“野木瓜”实 属少见,为此,王启无先后采集了两份标本。
1979 年,根据王启无采集的标本,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吴征镒与植物学家黄素华一起将其发表定名为一个新物种:倒心叶野木瓜,成为中国野木瓜属植物的重要一员。遗憾的是,此 后虽然植物学家多方寻找,却再未发现任何一株野生植株。倒心叶野木瓜最后的枝条、叶片、花朵,宛若时光的剪影,黯然尘封于纸间。
研究名人:国家科学技术奖得主吴征镒

吴征镒先生研究工作像(引自网络)
倒心叶野木瓜的定名人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学技术奖获得者吴征镒(1916-6-13~2013-6- 20)。他是中国植物分类学、植物系统学、植物区系地理学、植物多样性保护以及植物资源研究的权威学者,参与定名的植物分类群达1766个,是中国发现和命名植物最多的植物学家,被誉为中国植物的“活词典”。

植物名实图考书内封(引自网络)
1916 年,吴征镒生于江西九江。他少年时记忆力超群,偶然在书房里看到清代吴其濬的《植物名实图考》和牧野富太郎的《日本植物图鉴》,竟按图索骥,在自家对面的花园中认知了几十种树木花草,也埋下了日后专攻植物学的种子。1933 年,17岁的吴征镒考入清华大学,1937年毕业后留校,任生物系助教。 1950年2月,中国科学院植物分类研究所成立,吴征 镒任研究员、副所长。然而1958年,年逾不惑的吴征镒却毅然主动请缨,举家迁往昆明,任昆明植物研究所所长,这是他一生中最大的转折点。

《云南植物志》书影(引自网络)

《中国植物志》书影(引自网络)
吴征镒从编辑《云南植物名录》 (1958 年油印本)起步,主持编纂《云南植物志》。1959 年,他担任《中国植物志》编委,1973年任副主编,1987 年任主编。在主编任上,《中国植物志》共出版 82 册,约占全志的 2/3。至2004年,《中国植物志》82卷126册全部出版,最终获得2009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所属类群:药食两用的野木瓜属植物

野木瓜 Stauntonia chinensis (引自网络)
野木瓜属创立于1824年,属名以英国医生乔治·斯汤顿(George Staunton) 的名字命名。该属的模式种为产自中国南方的野木瓜(Stauntonia chinensis)。20世纪30年代,中国植物学家吴印禅对该属进行了分类学系统研究,并于1936年出版了关于野木瓜属研究的专著。 大多数野木瓜属植物的果实可食用。长期以来,江西、湖南各地民间都有食用野木瓜果实的传统。每年深秋,一些山区集市常有野木瓜鲜果出现。果实一般呈长椭圆形,单果可达300克左右。成熟期为每年的9-11月份,熟时多为橙黄色,黄瓤,可食部分为发达的胎座组织,果味香甜,口感独特且营养丰富,是一种很具开发潜力的山珍野果。此外,野木瓜种子的含油率达35.2%,可榨油。
野木瓜属植物还是一种常用药材,具有镇静、止痛、抗炎、消肿等作用,对治疗风湿性关节炎、跌打损伤等具有一定的疗效。现代药物研究集中于野木瓜属中的野木瓜与六叶野木瓜两 种,发现其体内含有三萜苷元、糖苷、脂肪酸类及甾醇类物质。临床试验发现,野木瓜注射剂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对治疗鼻咽癌、坐骨神经痛、术中及术后镇痛等具有一定疗效。

倒心叶野木瓜 Stauntonia obcordatilimba C. Y. Wu & S. H. Hu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