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里的姜科珍宝:细莪术
(野外绝灭 EW)
细莪术 Curcuma exigua N. Liu
是姜科姜黄属多年生草本,中国特有种,产于四川西南部。该种于1987年发表,模式标本于1984年采自四川米易县。近年来,产地生境已经被破坏,并全部被开垦成农地,相关专家近几年数次前往模式产地寻找,均未发现野外活体,目前仅华南植物园有引种保育,因此 2013年被《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评估为野外绝灭等级(EW)。

细莪术 Curcuma exigua N. Liu
【仿《广西植物》7(1): 15 - 18.;根据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标本号 59081】
1.植株下部,示根,2.植株上部,3.花。
形态特征
植株高40-80厘米。根状茎多分枝,内部黄色,肉质;根结块茎。叶鞘浅绿色;叶柄长5-8厘米;叶片绿色, 并带有紫色,紫色沿着红色中脉形成狭窄条带,叶片披 针形或阔披针形,长约20厘米,宽 5-7 厘米,无毛,基部楔形,先端尾状。花序顶生在假茎上;花序梗长约 3.6厘米;穗状花序圆筒状,长约9厘米,宽约2.5厘米;可育苞片卵状椭圆形;苞片白色具紫色先端,长圆形,长约 4.2厘米,宽约1厘米,无毛。花萼长约1.3厘米,先端2齿。花冠浅紫色;筒部长约1.4厘米,喉部具长柔毛;裂片黄色,椭圆形,长约1.5 厘米。侧生退化雄蕊黄色,倒卵形,长约1厘米,宽约5毫米。唇瓣近圆形,先端黄色,微缺。子房具柔毛。蒴果近球形。
发现之旅:从农田偶遇到迁地保存
1984年,华南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刘念来到四川省米易县丙谷镇,听说当地有种名叫“黄白姜”的作物,中国民间自古有白姜与黄姜之分,白姜即普通的“姜”,黄姜则是颜色更深、 味道更浓的“姜黄”。美味的咖喱之所以呈棕黄色,就是姜黄粉的功劳。
“黄白姜”是何物?刘念带着疑惑到农田周边实地调查,惊喜地发现它很可能是姜黄属(Curcuma)一个从未报道过的新种。刘念采集并制作了标本,经过研究,于三年后正式将其发表定名为细莪术。
经历三十余年变迁,米易县丙谷镇的细莪术已经消失,其他地方也未发现分布。所幸,刘念将少量细莪术引种到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内,保存了珍贵的种源。刘念研究发现,细莪术是国产姜黄属植物中唯一的二倍体植物。全球70种姜黄属植物中,也仅有4种为二倍体。这一特性对于姜黄属研究非常重要。不仅如此,细莪术作为独立的物种,对姜黄属植物的应 用研究也具有重要价值。
研究名人:姜科植物专家刘念

刘念教授像(引自网络)
细莪术的发现者是广东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和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刘念,他是中国著名的姜科植物专家。
刘念自 1985 年于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毕业后,一直就职于该所,2003年调入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经过多年的努力,在学院建立了全国最大的姜属和姜黄属花卉种质资源田间库,与华南植物园、西双版纳植物园、广西药用植物园并列为中国四大姜科种质资源收集地。此外,刘念已取得 6 项姜科花卉国家发明专利,培育出6个省级新品种,近40个等待审定的新品系。
在培育第一个姜科观赏花卉新品种“香凝南岭莪术”时,刘念遇到了极大的困难。几百颗种球只有三四颗能开花。刘念偶然发现,一粒掉在水槽中的种球冒出了芽,于是果断尝试水培法,使“香凝南岭莪术”的开花率达到了60%-70%。此后,刘念又发现在水养“香凝南岭莪术”之前,对种球进行干旱处理,可将开花率提高到90%以上,最终达到了商业推广的目标。
目前,刘念团队的姜科花卉研究已取得一系列成果,完善了中国姜科植物研究的产学研体系。
所属类群:名药云集的姜黄属植物
细莪术所属的姜黄属植物中既有古老的名药,又涵盖当下最前沿的药用成分提取研究植物。

姜黄 Curcuma longa (引自网络)
姜黄属中最著名的中药材有姜黄、郁金和莪术。姜黄主治胸胁刺痛、胸痹心痛、痛经闭经、症瘕、风湿肩臂疼痛、跌打损伤。郁金具有解郁、行气、止痛、化瘀、利胆和清心功能。莪术具有破瘀行气、消积止痛的作用。此外,莪术(温莪术)经水蒸气蒸馏提取的挥发油称为莪术油,取莪术油制成莪术油注射液,可用于早期宫颈癌治疗。

姜黄 Curcuma longa (引自网络)
近年来,从姜黄属植物中提取的姜黄素成为科研热点。美国国家医学图书馆旗下的 PubMed 数据库显示,近五年来关于姜黄素的科研论文达 5581 篇。2017年,媒体将姜黄追捧为“十 大超级食物”之一。2018年姜黄上榜“年度全球最受关注的食品原料配方”。研究发现,姜黄素对糖尿病、阿尔茨海默病、癌症、心脑血管疾病、肥胖、关节炎等均具有一定的疗效,极富应用潜质。当然,许多研究还停留在动物试验层面,人体疗效还有待实验验证。

细莪术 Curcuma exigua N. Liu(孙英宝仿绘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