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种科学绘画
植物科学绘画
《中国灭绝与再发现植物之——四蕊狐尾藻(167)》
宝哥儿专业号 | 2025-7-26

翘在水中的绿尾巴:四蕊狐尾藻

(地区绝灭 RE;再发现)

四蕊狐尾藻(Myriophyllum tetrandrum Roxb.)

为小二仙草科狐尾藻属多年生沉水草本植物,产于中国海南(海口、三亚、乐东),印度、越南和马来半岛也有分布,生长于浅水中。该种于1820年发表,模式标本于1820年前采自印度,尽管分布较为广泛,但在中国, 该种直到1935年才首次在海南三亚被发现。此外,早年乐东也有过记载。随着海南岛的开发及经济的发展,湿地数量和面积锐减,四蕊狐尾藻的生境遭受破坏,加之气候变化加剧,多年来再未采集到标本,因此2013年被《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评估为地区绝灭等级(RE),2014 年该种在海南海口羊山湿地被重新发现。

图片

四蕊狐尾藻 Myriophyllum tetrandrum Roxb.

【孙英宝绘图,根据卢刚提供的照片】

植株上部。

形态特征

根状茎发达, 在底泥中蔓延, 节部生根。茎圆柱形,顶部伸出水面,少分枝,长达2米。叶通常 5 片轮生,蓖状分裂,常长达 9 厘米,裂片羽毛状,长达 13 毫米,茎顶部水上叶披针形或匙形,有齿刻或不明显的锯齿,渐次变成苞片状、掌状浅裂,长 0.4 毫米。花单生于叶腋,具短梗,5 朵轮生;花小、单性,雌雄同株,上部为雄花,下部为雌花;萼管四棱形、具 4 槽裂片三角形,长 0.2 毫米,宽0.15 毫米;花瓣匙形,扁平,膜质,长约 1 毫 米,宽约0.4 毫米;雄蕊 4 枚;花柱 4, 向外伸出而下弯,柱头有乳头状突起。果直径 2 毫米,成熟时褐色。

发现之旅:从零星分布到重新发现

1820年,印度正式发表命名了一种有趣的水生植物,其叶片青翠欲滴、层层相叠,宛若一条绒柔的狐尾在浅水之中摇曳,这就是美丽的四蕊狐尾藻(Myriophyllum tetrandrum Roxb.)。

植物学家很快发现,四蕊狐尾藻果然“活泼好动”,它们从印度开始一路向东旅行,进入孟加拉国、泰国、越南、马来西亚,而中国正处于这条东进之旅的终点。

1935年,中国首次在海南崖县(今三亚市)的浅水塘中发现了四蕊狐尾藻,但数量十分有限。据 20 世纪 60 年代编写的 《海南植物志》、20 世纪末编写的《中国植物志第五十三卷第二分册》小二仙草科记载:四蕊狐尾藻仅分布在海南南端三亚市、乐东市的浅水塘中,数量稀少,不常见。随着海南岛的开发,岛上湿地面积锐减,四蕊狐尾藻的生境遭受破坏,加之气候变化加剧,这些优雅的“绿尾巴”多年来没有被再次发现。

直到 2014 年,海南的卢刚老师带领一批志愿者来到海口羊山湿地考察,陆续发现了珍贵的水菜花、野生稻、水蕨,也再次找到了漂亮的四蕊狐尾藻。它在此地与众多植物一起,构建起一个既美丽又独特的湿地植物群系,仿佛温馨的家园,令人不忍打扰。如今,四蕊狐尾藻正受到积极的保护、迁移,一根根美丽的绿尾巴,又踏上了寻找新家园的道路。

研究名人:印度植物学奠基人罗克斯伯勒

四蕊狐尾藻的命名人是英国植物学家威廉·罗克斯伯勒(William Roxburgh,1751-6 -29 ~ 1815-4-10),他编著了《英属印度植物志》(The Flora of British India),被誉为印度植物学奠基人。

罗克斯伯勒本是一位外科医生,但对植物学兴趣浓厚,经常与植物学家们一起采集植物。在工作之余,他一边试验种植黑胡椒、咖啡、桑树、面包果,一边收集野生植物, 并雇用印度艺术家进行绘图。同时,罗克斯伯勒还坚持记录气象数据,分析印度的热带气候特点。1790 年,罗克斯伯勒把自己的植物绘图寄给远在英国的班克斯爵士,并在图纸上写下详细注释,其广博的学识立刻受到植物学界的瞩目。

1793 年,罗克斯伯勒被任命为印度加尔各答皇家植物园的第一位带薪总监。在任期间,他对印度植物进行了广泛调查,共命名植物 3615 种,其中很多是南亚、东南亚及东亚广泛分布的广域种,这也使他的名字频繁出现在众多亚洲国家的植物志中。他还大力推进种植亚麻、大麻、西米等经济作物,向各地分发幼苗进行试耕,以此发展印度本地经济。罗克斯伯勒的工作受到广泛赞誉,至今,印度很多植物园中都矗立着威廉·罗克斯伯勒的纪念碑。

所属类群:水体净化植物——狐尾藻

四蕊狐尾藻所在的狐尾藻属,是中国重要的水生植物,也是应用最广的水体净化植物之一。

图片

穗花狐尾藻 Myriophyllum spicatum (引自网络)

中国最常见的狐尾藻属植物是穗花狐尾藻(Myriophyllum spicatum L.),它的生长能力很强,植株上部能挺出水面30厘米左右,形成密集的绿毯,有时甚至会阻碍其他水生植物生长。它还具有超强的耐寒能力,在北京、内蒙古等地,冬季枯萎后,根茎在水下越冬,第二年重新展叶开花。

正是这种强悍的习性,使之能快速吸收水中的氮、磷等营养,改善水体的富营养化趋势。有研究表明,每公顷狐尾藻湿地,每年可吸氮 1 - 2 吨,磷100 - 300 千克,相当于吸收了600头成年猪的粪便排放量。在吸收营养的同时,狐尾藻的根系还能吸收重金属及有机污染物,脱毒后储存在体内。因此它也是净化工业污染水源的重要植物。

不仅如此,狐尾藻还是水中氧气的提供者。它利用水面上的叶片进行光合作用,再将氧气通过中空的圆柱形茎干传递到根系区,最终缓慢释放到水中。这些氧气能帮助水中的有益细 菌大量繁殖,从而给鱼虾提供食物,最终使整个水生生态系统保持良好运转。近年来,诸多文献聚焦狐尾藻的水体净化作用,且已有许多养殖场、工业企业尝试用狐尾藻净化水体,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图片

四蕊狐尾藻 Myriophyllum tetrandrum (孙英宝绘图).

信息与知识分享平台
基于现代网站理论和E-file技术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