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种科学绘画
植物科学绘画
中国灭绝与再发现植物之——日月潭羊耳蒜(159)
宝哥儿专业号 | 2025-5-25

重新定名的宝岛名兰:日月潭羊耳蒜

(绝灭 EX;被归并)

日月潭羊耳蒜(Liparis hensoaensis Kudô)

为兰科羊耳蒜属地生兰,产于中国台湾中部(南投日月潭),海拔约 750 米。该种于 1930 年发表,模式标本于 1929 年采自中国台湾日月潭,曾被认为是当地特有种,明潭水库的建设使日月潭羊耳蒜的栖息地遭受严重破坏,至今也未能再次发现其踪迹, 2013 年被《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评估为绝灭等级(EX)。最新的研究结果显示,该种与锈色羊耳蒜(L. ferruginea Lindl. )应为同一物种,后者分布于中国(福建、海南、台湾)、印度尼西亚、柬埔寨、马来西亚、尼泊尔、泰国和越南,因此日月潭羊耳蒜的绝灭视为锈色羊耳蒜在中国台湾地区的区域性绝灭。

图片

日月滩羊耳蒜 Liparis hensoaensis Kudô

【孙英宝绘图,根据台湾大学标本馆,标本 033085】

果期植株。

形态特征

假鳞茎卵球形,长约1厘米,直径约8毫米。叶3- 4枚,线状披针形,膜质或草质,长10-30厘米,宽3-4厘米,先端急尖。花葶长40-60厘米;总状花序长10-20 厘米,具10朵花;花苞片三角形,长4-6毫米;花绿色;中萼片长圆状披针形,长约9毫米,宽约2毫米,具6脉;侧萼片长圆状卵形,长约8毫米,宽约3毫米,具5脉;花瓣线状披针形,与萼片近等长,具3- 5脉;唇瓣卵形,先端微凹并具短尖,基部楔形,上面有乳头状突起。

发现之旅:从不幸灭绝到重新鉴定

日月潭羊耳蒜,又称明潭羊耳蒜。1930 年由日本人工藤舜以 Liparis hensoaensis 为名发表于《中国热带农业》期刊。模式标本采自中国台湾南投县日月潭湖心岛,因此得名。1937年,日本植物学家想把日月潭羊耳蒜划入Cestichis(附生羊耳蒜组),但后来又被否认了;1978年出版的《台湾植物志》又将之恢复为 Liparis hensoaensis;1990 年,应绍舜在《台湾兰科植物彩色图鉴》中又将之处理为紫花羊耳蒜的变种,即 Liparis nigra var. hensoaensis,也未被认可。

由于历史原因,《中国植物志》中该物种的撰写者当初并未看到台湾地区的模式标本,书中相关形态描述是根据 1978 年版的《台湾植物志》摘录而来,具体生境与海拔信息不详。《中国植物志》上的拉丁学名 Liparis hensoaensis,在英国邱园的植物名录网页上已经作为异名处理,目前该种接受学名是 Liparis ferruginea。

图片

《台湾原生植物全图鉴》书影(引自网络)

在最新版《台湾原生植物全图鉴》一书中,日月潭羊耳蒜的拉丁学名已经变成了 Empusa ferruginea。2016 年,台湾大学植物科学研究所林赞标再次研究了模式标本,最终确认日月潭羊耳蒜与广布于东南亚的锈色羊耳蒜(Liparis ferruginea)为同一物种。相比很多生物多样性保护热点兰科植物,该属植物的观赏价值不算高,因此推测日月潭羊耳蒜绝灭的原因应该不是兰科最突出的过度采集导致的,而是由其自身生物学特性或者生境消失等因素导致。

在《台湾野生兰图志》一书中指出,明潭水库建设后,日月潭羊耳蒜的栖息地遭受严重破坏,已超过70年没有后续发现的记录,也未再次发现其踪迹。目前,在中国香港和东南亚分布的锈色羊耳蒜与日月潭羊耳蒜生境和形态相同,被认为是同一物种,可将日月潭羊耳蒜的绝灭视为锈色羊耳蒜在中国台湾的地区绝灭。期待某一天它能在我国台湾再度出现于人们的视野中。

研究名人:植物学者工藤祐舜

日月潭羊耳蒜的命名人是植物学者工藤祐舜(Yūshu kudō,1887-1932),他是台湾大学植物标本馆的创立者,也是台湾现代植物研究的奠基人之一。工藤祐舜的植物学之旅并不平坦,其父是真宗东流山通觉寺的住持,按日本传统,身为长子的工藤祐舜必须继承父亲的衣钵。然而,工藤祐舜坚持学习自然科学,不顾父亲的强烈反对考入大学,并获得植物学博士学位。

1928年,工藤祐舜担任植物分类学教授、热带植物园园长及标本馆馆长。他带领山本由松、正宗严敬、铃木重良、佐佐木舜一行人采集到大量植物,取得诸多研究成果,并出版《植物园种子目录》、《植物园年报》等学术期刊。遗憾的是,工藤祐舜年仅46岁便因心脏病发作猝然离世,留下《兰科植物图谱》等多本未竟之作。植物分类学中,以工藤祐舜所命名的植物,命名人的标准写法为Kudô。

所属类群:复杂又珍贵的羊耳蒜属植物

羊耳蒜属植物为多年生草本,地生或附生,模式标本采自日本。据《中国植物志》记载,全球分布约250种,中国有52种,主要分布于西部、华南和东南部地区。另有资料显示,全球约有428种,从英国邱园网站查到最新纪录是 430种。该属为多系的属,分类复杂,虽然有很多分类学者对该属植物开展相关研究,但因种类多、材料不易采集等因素,羊耳蒜属的分类至今仍有很多问题有待厘清。

羊耳蒜属植物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具有广泛的民族药理学记录、化学和药理学报告,却很少有临床证实民族药理学记录。在中国大约有20种羊耳蒜属植物被作为药用植物使用,如产于浙江南部、江西、福建、台湾、湖南南部、广东、广西、四川南部、重庆、贵州、云南和西藏东南部(墨脱)的见血青[Liparis nervosa (Thunb. ex A. Murray) Lindl.]。据研究,其75% 乙醇提取物的止血活性与中成药云南白药相当,长期以来一直被民间用作止血药物。

近期,有人综述了中国传统药用植物、植物化学、药理学、毒理学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为进一步开发利用该属植物提供全面的理论基础。

图片

日月潭羊耳蒜 Liparis hensoaensis Kudô

信息与知识分享平台
基于现代网站理论和E-file技术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