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城市公园、乡间田野甚至小区绿化带里,存在着一个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邻居”群体——成千上万种动植物。我们与它们日日相见,却大多“叫不出名字”,更不了解它们的故事。这种对身边生命认知的普遍缺失,催生了一个生态文明领域的新概念——“识物率”。它如同“识字率”衡量文化水平一样,衡量着一个社会对本土物种的基本认知程度。
遗憾的是,当前国民的“识物率”普遍偏低,“物盲”现象已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隐性瓶颈。当人们无法辨识身边的生命,与之的情感连接便无从建立,参与保护的主动性更是大打折扣。如何破解这一困境?一门古老而精深的技艺——物种科学画,正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开启国民“识物率”大门的视觉钥匙。
一、何为物种科学画?从“看见”到“辨识”的精准桥梁
物种科学画,绝非自然的简单复刻。它是一门以科学研究为灵魂、以艺术表现为躯体的交叉学科,旨在为每一个物种绘制标准、权威的“视觉身份证”。
它的核心价值在于实现从“看见”到“辨识”的飞跃:
精准性超越照片: 它能够剔除自然环境中杂乱背景的干扰,将物种最关键、最稳定的鉴别特征——如花瓣的排列、叶脉的走向、羽毛的纹样——精准提炼并突出展示。一张照片可能只记录瞬间,而一幅科学画则凝聚了物种的典型特征。
信息密度超越语言: 它常将同一物种的花、果、叶、根乃至不同生长阶段,巧妙共置于一幅画面中,提供一份多维度的“视觉说明书”。这是任何文字描述或单一照片都无法比拟的信息效率。
正是这种极致的准确与高效,使科学画成为扫除“物盲”、提升“识物率”不可替代的工具。
二、提升“识物率”的第一导师:从“这是什么花?”到“这是蒲公英”
“识物率”的提升,始于准确而高效的认知。科学画在此扮演着国民自然教育的“第一导师”。
降低认知门槛,实现“从0到1”的突破: 面对一株植物,公众的第一反应往往是“这是什么?”科学画以最直观的视觉语言,给出了最权威的答案。它将抽象的拉丁学名和专业的形态术语,转化为人人可理解的图像,极大地降低了自然认知的门槛。
树立权威标准,纠正认知混乱: 在网络信息鱼龙混杂的今天,物种误认、俗名张冠李戴的现象屡见不鲜。科学画提供了一个无可辩驳的视觉基准,有效终结“同名异物”或“同物异名”的争议,为社会统一物种认知建立了“标准器”。
激发内在兴趣,让认知过程充满美感: 科学画融合了科学之真与艺术之美。当青少年被一幅精美画作吸引时,认知行为就从被动的“学习”转变为主动的“探索”。这种由美感驱动的认知,记忆更深刻,影响更持久。
从教材插图到博物馆展板,从科普读物到物种识别APP,科学画正是背后那个沉默却可靠的“知识源头”,默默支撑着全社会“识物率”的稳步提升。
三、赋能生态文明建设:让“绿水青山”可知可感
高“识物率”是高水平生态文明的社会基础。当公众能叫出身边草木鸟兽之名,他们眼中的“绿水青山”便不再是模糊的背景,而是由一个个鲜活生命构成的、有名字、有故事的共同体。
让生态价值“落地”: 科学画将宏大的“生物多样性”概念,具象化为大熊猫的憨态、朱鹮的优雅、珙桐花开如鸽的灵动。这种具象化使得生态保护不再是遥远的口号,而是对一个个可知可感生命的守护。
塑造生态文化自信: 通过科学画,我国的特有珍稀物种成为了闪亮的国家生态名片。认识它们、了解它们、传播它们,本身就是一种生态文化自信的建立与表达,是国民归属感和自豪感的重要来源。
赋能深度生态体验: 在国家公园等自然保护地,基于科学画的自然教育材料,能引导游客从“走马观花”的观光,转向“按图索骥”的深度自然观察。这极大地提升了生态旅游的附加值,让“识物”成为一项富有乐趣的公众活动。
四、护航生物多样性保护:从认知到行动的基石
“识物”是“保护”的前提。无法准确识别,就谈不上有效保护。
科研的基石: 在物种分类学研究中,科学画是描述新种、鉴别相似种的核心工具。许多历史画作更是研究物种分布变迁的珍贵科学档案。
保护的“执法手册”: 对于一线巡护员和执法人员而言,一本权威的野外手册就是他们的“执法依据”。其中基于科学画的物种鉴别图,是快速识别国家重点保护动植物、防范盗采盗猎的关键保障。
公众参与的指南: 清晰的科学画能明确告诉公众哪些是受保护的珍稀物种,哪些是有害的外来入侵物种,从而引导正确的公众行为,避免误伤,鼓励举报,将保护行动落实到日常生活中。
五、挑战与未来:共同绘制国家“识物率”的提升蓝图
尽管价值巨大,但我国物种科学画的传承与发展正面临严峻挑战:大师老去,后继乏人;资源分散,未成体系;价值被低估,投入不足。 这直接制约了我们系统化提升国民“识物率”的能力。
展望未来,我们呼吁:
建设“国家物种库科学画资源库”: 系统性地收集、数字化、整合散落的画作,建立一个全民共享的 “视觉《新华字典》” ,作为提升国民“识物率”的国家基础工程。
启动“科学画传承与人才培养计划”: 让这门科学与艺术交织的绝学后继有人,为提升社会整体“识物率”储备核心人才。
推动“科学画 ”创新应用: 鼓励将科学画资源与AI识别、AR互动、文创产品深度融合,让高“识物率”成为一种时尚、有趣、触手可及的生活方式。
结语
提升全民“识物率”,是缝合人与自然认知裂痕的第一步,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根基。物种科学画,这把精准而美丽的视觉钥匙,正等待着我们将其擦亮,交到每一位国民手中。当我们都能叫出身边草木鸟兽之名时,我们与自然的对话才真正开始,一个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画卷,也将在我们共同的认知与守护下,徐徐展开,愈发清晰。